燃料电池领域的跨界人才培养:从高校到产业,点燃氢能未来

元描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尤佳彬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跨界”研究,研制出燃料电池电堆激光检测台,助力燃料电池制造技术进步和氢能应用。文章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解决产业“真需求”的模式,并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例,探讨如何搭建产学研桥梁,培养高质量人才。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之旅! 一位燃料电池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激光专家的指导下,研制出燃料电池电堆激光检测台,将检测效率提升了2倍!这可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是发生在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尤佳彬,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完成了这场“跨界”研究的旅程。

从“真需求”出发,点燃“跨界”火花

尤佳彬的“跨界”研究,源于长三角国创中心与上海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这家专注于燃料电池研发和制造的企业,希望解决商用车燃料电池极薄双极板的检测和焊接技术难题。长三角国创中心发挥桥梁作用,促成了先进激光所与文景能源的合作,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

人才共培共享,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

合作协议达成后,一个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随之启动。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先进激光所、文景能源三方携手,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批量生产的缺陷检测、表面处理、装配工艺的工程化研究为方向,共同培养兼具燃料电池、激光加工专业背景的人才。

“双导师制”培养实操能力,让理论走出校园

16名交大研究生和博士后带着课题进入先进激光所,探索将激光技术应用于燃料电池部件切割、焊接、检测等各个环节。长三角国创中心为他们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产业难题。尤佳彬说:“以前在交大做的是基础理论研究,而激光所是一家企业,在这里要真刀真枪地解决工程实战问题。”

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长三角国创中心已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5884人。他们以龙头企业提出的产业“真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龙头企业为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科研人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带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度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1. 解决产业“真需求”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解决产业的“真需求”。企业提出的课题,往往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工程实践,并最终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

2.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高校教授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研发负责人提供实践指导,使研究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奖学金激励

长三角国创中心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肯定。奖学金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解决产业难题。

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例,探讨产学研融合模式

闻名世界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其70多家研究所都依托高校建立,由高校系主任或知名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所40%左右的研发人员是对应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所的课题大多来自企业的技术需求,90%的研究生毕业后会去企业工作。

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成功秘诀在于:

  • 搭建链接产学研的桥梁,让研究生走进企业,在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负责人的指导下从事产业技术研究。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让研究成果被产业所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未来展望:培养高质量人才,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学习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经验,搭建产学研桥梁,让更多的高校工科学生和教师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为国家培养出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

Q1:为什么燃料电池领域需要“跨界”人才?

A1: 燃料电池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电化学、热力学等。需要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燃料电池技术中的各种问题。

Q2: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

A2: 长三角国创中心依托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研究生提供“真需求”课题,并提供“双导师制”、奖学金、实践机会等支持,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具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Q3: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A3: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了参考。我们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链接产学研的桥梁,让高校人才走进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Q4: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A4: 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了解产业需求。
  • 邀请企业专家担任高校教师,将企业经验融入教学。
  •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Q5:未来燃料电池领域人才发展趋势如何?

A5: 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燃料电池领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未来,燃料电池领域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 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燃料电池技术中的复杂问题。
  • 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 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合作。

Q6: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燃料电池领域人才?

A6: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燃料电池领域人才,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 参与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拓展人脉。
  • 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行业需求。

结语

尤佳彬的“跨界”研究,只是长三角国创中心产学研融合模式的一个缩影。在未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连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实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氢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氢能的无限可能!